行业研究
担保机构应如何编制“十五五”规划
来源:深圳市普微融资创新研究院 责编:崔富强 时间:2025-07-23 14:32:19 浏览次数:
作者:深圳市普微融资创新研究院
当下,随着“十四五”规划进入收官阶段,“十五五”规划的帷幕正逐步拉开。担保机构作为连接金融活水与实体经济的纽带,如何科学谋划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已成为当前亟需思考的核心命题。近期,一些担保机构与小编探讨了“十五五”规划的编写思路及相关事宜。基于此,小编结合了担保机构“十四五”规划编制的相关经验与具体实践,从四个方面整理了担保机构“十五五”规划编制的思路与要点。
一、与国家政策同频共振:在既定框架下开辟创新空间
担保机构作为政策工具,其“十五五”规划绝非孤立文档,而是国家顶层设计的有机延伸。担保机构“十五五”规划的制定须紧密对标并服从于中央总体部署,将国家金融战略、普惠金融政策、支持实体经济等核心精神转化为具体行动方案。今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强化“五篇大文章”领域的金融支持。“十五五”时期融资担保机构应自觉成为推进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的支撑力量。
二、深度融入地方发展:成为区域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五五”规划能否真正落地生根,关键在于其对地方经济的融合服务能力。担保机构应主动将自身发展战略嵌入到地方政府的“十五五”规划体系中,找准区域产业布局与金融供给的契合点,致力于成为地方“十五五”规划的重要点位、地方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重要抓手、扶持地方小微企业、“三农”主体的核心金融工具。在实践层面,可联合地方主管部门开展“区域重点产业链培育赋能计划”——例如聚焦县域特色农产品加工集群、小微制造企业孵化园区等核心载体,量身定制担保服务方案,真正实现“扶持一个项目、激活一条链条”。
三、精准定位:差异化构建增长引擎
担保机构需在“十五五”规划制定中突破同质化困境,结合自身特点、找准定位,实现战略发展。
对于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而言,需坚持准公共定位,积极发挥政策性功能作用。在明确资金投向(如区县小微、初创企业、“三农”主体)的基础上,构建与之配套的内部风控模型与考核体系,具体可参考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及相关部门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关于代偿容忍度、服务覆盖率等核心指标,并确保资本补充机制、专业人才结构与服务目标动态适配。
对于市场化融资担保机构而言,应在规划中锚定清晰的商业边界。确定核心业务组合(如专项发债增信、投保联动操作平台、供应链金融担保)与目标客户画像(如中型制造企业、科技服务业),建立覆盖营利水平、项目风险定价与团队激励的市场化考核分配机制,并通过股权结构优化吸引战略资源匹配战略方向。
对于综合型融资担保机构而言,可构建高效的“二元业务管理模式”。在规划中系统设计政策性业务与市场业务的分类核算体系、差异化资源投入路径与独立风控流程,通过功能模块化实现协同增效。
四、目标量化:用数据锚定未来发展坐标
规划的生命力在于可执行性,目标制定需从“经验判断”转向“数据驱动”。
首先,建立区域数据库,联合地方统计部门、园区管委会开展企业调研,整合区域内主导产业规模、小微主体融资需求图谱、三农领域信贷缺口等核心数据。
其次,分解目标,参考地方政府公开的“十五五”GDP增长目标、产业升级路径等宏观规划,结合担保机构自身资本充足率、代偿率历史趋势,建立3个滚动发展节点(如2026奠基期、2028攻坚期、2030达标期)。
最后,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在规划中预设年度复盘节点与经济波动响应预案,确保在政策环境或市场格局发生变化时能敏捷修正相应规划目标。
上一篇:政策性融资担保业务发展须因时而变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