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市担保行业运行情况
来源:北京信用担保业协会 责编:崔富强 时间:2025-07-15 17:57:20 浏览次数:
按协会统计口径,2024年全市正常开展经营活动的39家担保机构注册资本总额396亿元(户均10.15亿元),同比增长0.8%;净资产总额354亿元,同比增长5.7%;从业人员1981人(户均50人),同比减少9.3%。
与上年度一样,考虑到中国投融资担保公司属于跨地域经营的大型担保机构、北京中融信融资担保公司的业务特殊性以及北京再担保公司主业为再担保,以下行业统计数据和总体运营情况不包括这3家公司,其2024年经营情况单独列示。
一、行业总体运行情况
2024年,36家担保机构新增担保总额1801亿元,同比增加了160亿元,增长9.8%,行业运行稳中有进。其中融资担保业务新增1456亿元,同比增加了174亿元,增长13.6%,新增户数820898户,同比减少1.3%;非融资担保业务新增345亿元,同比减少3.97%,新增业务11550笔,同比增长5.99%。融资担保平均综合担保费率1.23%,同比上升0.9%;非融资担保平均综合担保费率0.79%,同比下降15.9%。行业平均担保放大倍数为4.79倍,同比增长9.8%,其中融资担保平均放大倍数为3.66倍,同比增长3.6%。年末,行业担保业务在保余额1649亿元,同比增长6.4%,其中融资担保在保余额1268亿元,同比增长4.8%,在保户数571316户,同比减少3.5%;非融资担保在保余额381亿元,同比增长12.2%,在保业务10431笔,同比增长3.9%。从去年我市担保业务运行情况看,有以下几个特点。
1、融资担保业务稳健增长。企业融资类担保增幅显著,个人融资类担保全部下滑
2024年,我市融资担保业务中,企业融资类担保业务新增总额1248亿元、占比85.7%,同比增长26.5%。其中,贷款担保新增51955户、117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0%、30.9%,其中首创、中关村、中投保科技担保公司新增规模均超过260亿元;票据承兑、信用证、债券发行担保分别增长21.2%、3.4%、44.2%,分别新增8.2亿元、4亿元和4亿元;其他类融资担保新增55.5亿元,同比下降26.3%。
去年新增个人融资类担保业务208亿元、占比14.3%,同比减少29.5%。其中,个人经营类担保新增规模最大,达101.7亿元,同比下降36%,占个人融资类担保业务新增总额的49%,中关村、中技、诚信佳担保公司业务新增位列前三;个体工商户担保新增1.39亿元,同比减少91%;农户贷款担保新增17.7亿元,下降46.3%,业务新增主要由专业农业担保机构带动,其贡献率达业务增量总额的九成以上;个人消费贷担保(含住房按揭贷担保)业务新增87.1亿元,同比微降0.16%,保福担保公司新增业务贡献度领跑行业。
2024年我市融资担保业务在政策驱动下,呈现“总量扩容、结构分化”特征,贷款担保户数激增120%带动规模明显增长,体现出担保资源向实体经济倾斜,票据、债券类担保增速亮眼,个人融资业务全部下滑。
2、政策引导与市场需求驱动下,小微企业及"三农"担保业务规模持续扩容、结构进一步优化,行业普惠属性与服务实体经济功能进一步彰显
2024年,企业类与个人经营类融资担保业务新增担保金额1362.7亿元、担保户数73584户,分别增长15.46%、19.87%。从业务运行来看,在政策引导与市场需求驱动下,业务加速向普惠化、专业化转型迈进,呈现出小微企业主导增长、涉农领域爆发式扩张、小额业务占比攀升、大中型企业与大额业务收缩的特征。
从企业划型来看。小微企业主导增长,新增金额达1192亿元,同比增长25.5%,占总量的87.5%,新增户数71613户,同比增长21.5%,占比97.3%。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持续旺盛,政策扶持效应显著,成为行业核心增长点。大中型企业业务收缩,中型企业新增金额下降26.1%,大型企业下降24.9%,两者合计占比不足13%。三类企业里小微企业的综合担保费率最低,为1.2%,同比下降0.43%,中型企业为1.43%,大型企业为1.47%。
从行业划分来看。涉农领域爆发式增长,涉农行业新增金额311亿元,同比激增349%,占比22.9%,户数新增41156户,同比增长71.3%,涉农担保需求显著释放,成为增长最快领域。科技与文创行业分化,科技行业新增金额微降3.2%,但户数增长47.6%;文创行业金额增长8.9%,户数增长74.2%。 综合担保费率由低到高依次为:涉农类1.04%、文创类1.16%、科技类1.56%。
从金额段划分来看。小额贷款占比持续提升,单户500万元及以下业务新增金额占比58.5%,达到796亿元,同比增长51.8%,户数占比95%,达到69979户,同比增长21.9%。单户在500万元以上业务区间新增金额普遍下降10%以上,其中,单户5000万元以上区间段新增金额降幅27%,户数降幅20.6%。金额段综合担保费率呈现出额度越小、费率越低的特点,单户500万元及以下业务的费率最低,为1.08%。
3、工程担保业务笔数逆势创历史新高,银行保函主导助力非融资类业务基本持平
从非融资担保业务各指标增长情况来看,诉讼保全担保新增3.03亿元,同比减少55%,中关村担保公司业务贡献突出。工程担保规模新增339.68亿元,同比减少3.2%,覆盖的投标、履约、预付、支付、质量保修等全流程工程担保业务笔数创历史新高,共计11505笔业务,同比增长6%。其中,银行保函规模新增288.77亿元,同比减少4.6%,共计10391笔业务,增长9.2%,占全部工程担保业务新增笔数的90.3%;公司保函规模新增50.91亿元,同比增长5.2%,共计1114笔业务,同比减少16.5%。其他非融资类担保新增2.43亿元,同比增长37.5%。
4、首贷担保业务整体下滑
2024年,机构首贷担保业务整体呈现下滑趋势,新增首贷担保业务963户,担保额共计30.03亿元,同比分别下降53.2%、47.3%。从业务运行来看,政府性担保机构仍为市场主力,但业务量明显收缩,仅相当于上年业务量一半左右,新增业务户数与金额分别减少53.6%、48.4%,不同机构间业务差异显著,部分机构如大兴发展、亦庄、晨光担保公司保持一定新增量,而多数机构业务量下滑;通政担保公司实现少量新增,其余机构无业务贡献。首贷业务面临挑战,机构需深化政银担合作,优化产品与服务,加强首贷客户精准扶持,推动数字化风控以平衡风险与效率,以支持首贷客户融资来激发市场活力。
5、科技创新担保政策促专精特新企业融资担保由降转增,但与企业总体融资担保业务相比,占比有待提升
2024年,落实科技创新专项担保政策新规,共有12家担保公司向工信部门认定的各类专精特新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比上年增加2家。全年共为2453户专精特新企业提供了188.6亿元融资担保支持,新增户数与金额由上年的双减转为双增,分别增长19.3%、9.8%,专精特新企业新增融资担保额占企业融资担保新增总额的15.2%,较上年下降2.2个百分点。从各机构看,晨光担保和海淀担保专精特新类企业融资担保占比较高,新增户数与金额占比超过35%。户数增长较快的有中技担保367%、首创担保38%、大兴发展担保36%、北投担保33%,新增户数较多的有首创担保918户、中关村担保872户、海淀担保300户、亦庄担保199户。中关村担保专精特新企业新增融资担保金额最高,达到95.48亿元、占比50.6%,但同比下降7.7%;金额新增靠前的还有首创担保42.4亿元、海淀担保20.6亿元、亦庄担保12.3亿元。年末,专精特新类企业融资担保在保户数与余额由上年的双降转为双增,分别增长29.5%、11.2%,在保户数2710户、在保余额192亿元。
6、代偿总额有所下降,但结构分化明显,小微与科技类企业承压显著
2024年全年行业新增代偿总额22.86亿元,同比减少了4.42亿元,下降16.2%。其中,融资担保代偿额22.7亿元、占比99.28%,同比增长17.7%;非融资担保代偿额0.16亿元、同比下降98%。从融资担保业务企业划型看代偿分布,小微企业代偿增长较快,新增代偿额占比88%,达到19.84亿元,代偿户3371户,增长285%,占比98.9%,大中型企业新增代偿明显下降,户数下降均超过40%。从融资担保业务行业划分看代偿分布,科技类企业增长较快,新增代偿额11.8亿元、占比52%,代偿户2839户、占比83%,分别增长89%、2208%,文创类与涉农类企业新增代偿小幅上涨,其他类企业代偿额与户数新增分别减少23%、54%。从融资担保业务金额段划分看代偿分布,单户500万元及以下业务增长较快,代偿额与代偿户分别增长93%、316%,单户5000万元及以上业务代偿额增幅明显,其余金额段业务代偿不同程度下降。
行业年度全口径代偿率为1.43%,同比下降21%,融资担保代偿率为1.77%,同比上升3.3%;非融资担保代偿率为0.05%,同比下降97%。全年平均代偿回收率为14%,同比下降5.3%。年末行业代偿余额75.5亿元,同比增长21.6%。年末担保机构计提的各项准备金余额为61.8亿元,同比下降5.2%;平均拨备覆盖率139.8%,较上年上升12.4个百分点。
7、银担合作规模稳增,头部银行带动效应凸显,分险业务倍增释放潜力
2024年全市银担合作业务平稳开展,银担合作新增户数66672户、同比减少29.5%,规模新增1291亿元、同比增长5.6%;年末,银担合作保有户数115794户,保有规模增长16.3%,达到1346亿元。从合作银行看,工商银行、北京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新增的合作规模排名靠前,均超百亿元,4家合计业务规模占银担合作总规模的55.6%,其中,工商银行首次超过北京银行排名第一,新增规模270.94亿元。业务新增户数靠前的有南京银行17984户、工商银行9102户、建设银行6676户、北京银行4098户,4家合计业务新增户数占银担合作总户数的56.8%。全年银担分险业务新增102亿元,同比增长111%,占银担合作业务规模的7.9%,较上年提升3.9个百分点,银担风险共担机制在当前风险缓释体系中的效能尚未得到充分释放,其业务模式优化、风险对冲能力和制度协同效应仍存在显著的提升空间。
8、在收入利润双线承压中展现经营韧性,但可持续经营能力提升仍面临关键瓶颈待突破
2024年行业实现收入总额30.49亿元,较上年减少了0.65亿元,下降2.1%,降幅缩小4.4个百分点,其中担保业务收入18.2亿元,较上年减少1.2亿元,下降6%,已连续6年下降,担保业务收入占行业总收入的59.8%,较上年下降2.5个百分点;享受补贴的机构共13家,合计享受各类补贴补偿收入1.12亿元,同比减少0.28亿元,下降20.3%;行业利润总额9.83亿元,同比下降39.4%,税后净利润6.84亿元,较上年减少了0.66亿元,下降8.7%,降幅有所扩大,行业利润与净利润已连续5年下降,行业净亏损共有10家公司,较上年多出3家;行业平均净资产回报率1.47%,较上年下降3.2%。
二、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运行情况
2024年,全市政府性融资担保再担保机构共有19家(其中市级5家、区级14家)。19家机构注册资本为274.07亿元,较上年增长1.86%。共有8家机构代持或受托管理市区及中央财政资金(基金)25支,减少4支,共计15.14亿元,较上年减少31.59%。19家机构实收资本262亿元,同比增长7.23%。在职员工总计1359人,较上年减员18人,其中业务人员691人、占比50.85%,较上年减员7人。以下结合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重点绩效考核指标,分析19家机构2024年总体经营情况。
1、业务规模稳步扩容,融资担保占比提升,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成效巩固
2024年,19家机构新增担保业务总额1683亿元、户数78085户,同比分别增长12.6%、23.6%;新增担保额与实收资本额之比达到6.4倍,同比增长4.9%;19家机构担保业务增加规模占全行业担保业务新增规模的93.4%,同比上升1.9个百分点。其中,新增融资担保业务总额1354亿元、占比80.5%,同比增长15.1%,比上年增速提升3.6个百分点;年末融资担保在保余额1177亿元,同比增长5.3%;放大倍数为3.6倍,与上年基本持平;户均融资担保额292万元,同比增长31.7%。新增非融资担保业务329亿元、占比19.5%,同比增长3.5%。当年19家机构在保户数49492户,同比减少4.3%,人均管理项目72户,较上年减少8户。当年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04.12%,同比增长2.15%,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总体继续实现增值。
2、小微与“三农”担保结构优化,业务占比继续提增,单户500万元及以下业务首超政策目标
2024年,19家机构新增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担保业务总额1176亿元、户数64490户,同比分别增长24.6%、28.5%,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担保业务规模占全部融资担保业务规模的74%,较上年增长1个百分点。其中,单户500万元及以下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担保业务新增750亿元,同比增长58%,单户500万元及以下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担保业务新增占全部融资担保业务新增规模的55.4%,较上年提升15个百分点。年末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担保在保余额957亿元,同比增长6.2%,在保户数38353户,同比减少6.3%。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担保在保余额为19家机构实收资本额的3.65倍,较上年增长13%。
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担保业务增速分别较全部融资担保业务增速、全部担保业务增速快10.2个和12个百分点。年末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担保在保余额增速较全部融资担保在保余额增速快5.6个百分点。
从各机构看,12家机构的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担保业务新增规模占比提升,其中农业担保、再担保、鼎信创伟担保提高较快,分别提升9.8、8.7和6.7个百分点;9家机构的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担保业务新增规模占比达到85%以上,其中中投保科技、国华、鼎信创伟担保占比名列前三,分别为99.8%、96.97%和95.6%。5家机构的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担保业务规模增长达到10%以上,其中中投保科技担保以298%的增速遥遥领先,紧随其后的是国华担保增长66%、鼎信创伟担保增长46%;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担保业务规模新增达到200亿元以上共有3家机构,分别是中关村担保284亿元、首创担保275亿元、中投保科技担保264亿元。
总体看,19家机构新增小微和“三农”融资担保业务规模占比继续扩大,与政府期望的逐步达到“支小支农担保金额占全部担保金额的比例不得低于80%”的政策目标之间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单户500万元及以下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担保业务占比提升较快,首次达到政策要求的“占比不得低于50%”目标,并且超出5.4个百分点。
3、单户1000万元及以下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担保业务较快增长
当年,19家机构新增单户1000万元及以下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担保业务规模931亿元,同比增长36.5%,占全部新增融资担保业务的68.7%,较上年提升10.7个百分点,新增户数63642户,同比增长29.2%,年末在保余额706亿元、同比增长20.4%,在保户数37435户、同比减少6.1%。其中,新增单户500万元及以下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担保业务750亿元、61577户,同比分别增长57.9和31.3%,在保余额521亿元、同比增长31.9%,在保户数35315户,同比减少6.1%。
4、科技、文创和涉农类单户1000万元及以下小微企业和“三农”业务新增规模与户数占比超过60%,支持首都功能定位产业的力度加大
2024年,19家机构新增的单户1000万元及以下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担保业务中,科技、文创和涉农类合计为572亿元,同比增长77.6%,占全部新增单户1000万元及以下小微企业和“三农”业务的61.4%,同比增长14.2个百分点,覆盖的科技、文创和涉农户数49922户,占全部新增单户1000万元及以下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担保户数的78.4%,同比提升15.9个百分点。其中,科技类业务新增规模219亿元、同比下降2.95%,户数6306户,同比增长1.89%;文创类业务新增57.6亿元、3233户,同比分别增长11.7和76.4%;三类业务中涉农类当年增长最快,规模增长553%,达到295.8亿元,户数增长77.2%,达到40383户。
5、政府性担保机构积极落实“科技创新专项担保计划”,聚力科技创新企业发展,激活科创企业增长动能
诚信佳担保结合丰台区“2+4+6”现代产业体系规划布局,加大对科技创新、“专精特新”、绿色转型、普惠小微、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企业的支持力度,2024年公司为该类企业提供担保服务25户次,担保余额3.54亿元。大兴发展担保针对科技型企业初创期、成长期和发展期等阶段,推出“初创保”、“成长保”和“发展保”三类产品,关注所属行业及发展阶段资金需求,侧重企业成长发展特点,关注科技属性,弱化财务指标考核,通过整合投资、融租及银行等多方金融资源,打造一站式全方位金融服务体系,其中“发展保”产品单户最高信用额度可达3000万元,加大了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亦庄担保响应科技创新发展战略,重点面向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专精特新”等科技型企业以及孵化载体内发展良好的在孵中小微企业等开展科技金融服务。全年共为北京市281个科技型企业提供担保支持,累计放款19.19亿元。晨光担保推出的“专精特新信捷保”、“双创专项”、“昌聚人才”等担保产品,大力支持“专精特新”等科创企业融资发展,涉及医药健康、先进能源、先进制造等重点战略新兴产业。年末在保科创企业55家,在保余额3.85亿元,其中专精特新企业40家,在保余额3.03亿元,发挥了政策性担保产品对科创型企业发展的引导作用。中关村担保在北京市首批落地财政部“科技创新专项担保计划”,导入中央财政增信资源服务我市科技企业,落地规模占北京市77%,服务专精特新企业872家。新发2期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发行利率创北京地区同类产品历史新低,累计发行规模达到13亿元,持续推动“智产”融资。加大对行业头部企业以及技术领先企业的支持力度,担保客户凯普林、老铺黄金分别在科创板、港交所挂牌上市。首创担保全年为918家“专精特新”企业提供45.94亿元担保支持,同比分别增长41.8%和14.1%,服务“科创之星”企业470家,担保金额28.0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0.6%和31.0%,服务科技企业效果显著。再担保公司积极实施“科技创新专项担保计划”,与银行、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合作开发专项产品,推动首批业务落地,将有限的补偿资源进一步向符合政策要求的业务倾斜,撬动更多金融资源支持北京市科技创新型中小微企业稳健发展。
6、单户1000万元及以下小微企业和“三农”业务放大倍数继续提升。市级机构放大效果优异,财政资金使用效能较好
2024年,19家机构小微企业和“三农”、单户1000万元及以下小微企业和“三农”、单户500万元及以下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担保放大倍数分别提升0.31%、13.64%和24.52%,分别达到2.93倍、2.16倍和1.6倍。
单户1000万元及以下小微企业和“三农”业务市级机构放大倍数整体提升,上述三类企业放大倍数分别提升4.69%、19.7%和29.64%。市区两级机构担保信贷资源都有明显向小微企业倾斜的趋势,市级机构更是体现对小微信贷的强支持,单户1000万元及以下、500万元及以下小微企业和“三农”业务放大倍数分别达到3.44倍、2.75倍,倍数增长快于整个小微企业放大倍数增长。
7、单户1000万元及以下小微企业和“三农”业务担保费率呈下降趋势,降费减轻了企业的融资成本
2024年,19家机构单户1000万元及以下小微企业和“三农”业务担保费总额为8.46亿元,综合担保费总额为9.2亿元。
与2023年相比,2024年单户1000万元及以下小微企业和“三农”业务整体担保费率呈下降趋势,体现出机构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增强。单户1000万元及以下小微企业和“三农”业务平均综合担保费率为0.99%,同比下降3%,其中市级机构此类业务平均综合担保费率为0.81%,同比下降13.8%;单户500万元及以下小微企业和“三农”业务平均综合担保费率为0.9%,其中市级机构此类业务平均综合担保费率为0.66%,同比下降15.8%。费率下行得益于政策导向加大对小微企业扶持,通过降低费率减轻企业融资成本。
8、银担共拓小微蓝海,单户1000万元及以下小微企业和“三农”业务银担合作规模突破800亿大关,分险业务翻倍扩容
2024年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继续与银行保持良好关系,单户1000万元及以下小微企业和“三农”业务银担合作规模较快增长。年末,单户1000万元及以下小微企业和“三农”业务银担合作保有规模867.5亿元,同比增长30%,保有户数33139户,同比增长2.4%。
当年新增单户1000万元及以下小微企业和“三农”业务银担合作规模844亿元、同比增长19%,户数30728户,同比减少13.7%,业务新增规模首次超过800亿元。从合作银行看,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北京银行的银担合作规模名列前三,均超过110亿元,3家合计规模占银担合作总额的58.4%。其中,工商银行业务合作规模继续位列第一,为261.3亿元,占银担合作总规模的31%;延庆村镇银行合作规模增速最快,增长达2400%,其次平安银行、网商银行、天津银行、南洋银行、恒丰银行增速均超过400%。全年银担合作新增户数工商银行最多,为9077户,占银担合作户数的29.5%,其次北京银行、中国银行、微众银行均超过2600户,银担合作户数增长较快的有平安银行、南洋银行和天津银行。
北京再担保公司携手国家融资担保基金持续推动我市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银担分险业务增长,全年实现新增银担分险业务规模102亿元,同比增长110.85%,覆盖户数8591户,同比减少14.8%,其中微众银行、工商银行和交通银行的规模占比较高,占全市此类业务的77%。
9、单户1000万元及以下小微企业和“三农”业务代偿增速显著
2024年,我市政府性担保机构新增融资担保代偿20.04亿元,同比增长9.2%,平均代偿率为1.56%,同比下降3.6%。单户1000万元及以下小微企业和“三农”业务新增代偿9.56亿元,增长64%,较融资担保代偿增速高54.8个百分点,占其当年全部融资担保代偿的48%,同比上升16.3个百分点,新增代偿户数669户,同比增长14%,代偿率为1.19%,同比增长11.4%。其中,单户500万元及以下融资担保业务新增代偿6.26亿元,同比增长93%,增速较上年快36个百分点,占其全部融资担保代偿的31%,同比上升13.3个百分点,代偿率为1.01%,同比增长8.4%。
分行业来看,单户1000万元及以下小微企业和“三农”业务新增代偿中,科技类代偿4亿元、占比41.8%,同比增长59.5%,代偿率为1.95%;文创类与涉农类代偿占比有所下降。
三、中投保、中融信担保经营情况
中投保公司2024年新增担保业务664.7亿元,同比增长68%,融资担保和非融资担保业务分别增长96.7%、14.3%,分别新增509.2亿元、155.5亿元,其中,企业贷款担保和个人经营性贷款担保增幅显著。期末担保余额774亿元,同比增长14%,但在保户数下降82.8%,为111641户。当年新增担保代偿2.49亿元,同比增长157%,代偿率为0.35%。报告期内,公司主体信用评级保持AAA等级,评级展望为稳定。
中融信担保公司2024年新增担保规模946.9亿元,同比增长31%,业务规模扩张,业务结构有所调整。其中,个人融资担保业务新增603.5亿元,同比增长117%;履约类非融资担保业务新增343.4亿元,同比减少22.8%。担保放大倍数为5.71倍,综合担保费率0.44%。公司实收资本13亿元,综合保费收入4.15亿元,净利润0.91亿元,同比增长279%,盈利能力较快提升。年末代偿余额1.42亿元,下降4.1%,拨备覆盖率205%,提升了85个百分点,风险抵御能力增强。
四、再担保机构业务情况
当年新增再担保业务规模402.5亿元,较上年减少14.8%,其中再担保实际承担的责任余额181.4亿元,同比减少16.5%。全年新增的小微企业和“三农”再担保业务占全部再担保新增业务的92.4%,同比提升3.7个百分点,引领行业支小支农效应持续显现,共新增业务11757户、372亿元,同比分别减少38%、11%,年末小微企业和“三农”再担保在保余额349.7亿元、在保项目14735户,同比分别减少2%、27%。其中新增单户500万元及以下小微企业和“三农”再担保业务183.8亿元、10069户,同比分别减少12%和41%;新增单户500万元至2000万元(含)小微企业和“三农”再担保业务150.8亿元、1581户,同比分别减少8.8%、5.7%。全年纳入国家融资担保基金业务规模361亿元,同比下降14%。当年向合作机构的364笔代偿项目支付了3亿元代偿补偿款,代偿笔数与上年持平,代偿补偿额增长50.3%,再担保业务代偿补偿率为21.7%,风险快速积聚。年末拨备覆盖率为127%,同比提升7个百分点。主营业务外,再担保公司全年新增直保业务49.9亿元,其中工程担保业务占比78%。
上一篇: 2024年11月末北京市担保业务情况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