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深耕不辍 勇于创新 打造普惠金融浙江样板
来源:科技金融时报 责编:崔富强 时间:2024-04-30 17:23:36 浏览次数: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要“发展普惠金融”。十年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浙江监管局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围绕“增量、扩面、提质、降本”核心目标,积极支持普惠群体有效金融需求,不断扩大和丰富普惠金融工具,推动普惠金融服务体系逐步完善,金融可及性、精准性、优惠性、高效性和健康性持续提升,形成了“普惠金融看浙江”的品牌,为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贡献金融力量。
多项指标领跑全国
初步构建普惠金融服务体系
(一)普惠金融多项总量指标长年保持全国第一。截至2024年2月末,全省小微企业贷款余额9.6万亿元,10年平均增速15.4%;贷款户数508.8万户(含网商银行服务辐射全国部分则为892.7万户),增长16.63%,增加381万户;其中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4.9万亿元,5年平均增速27.8%,高于各项贷款12.4个百分点。全省涉农贷款余额8.2万亿元,其中普惠型涉农贷款2.5万亿元,5年平均增速20.1%,高于各项贷款4.7个百分点。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全国的16.9%、户数占20.2%。浙江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增量、各项贷款占比、户数、转贷效率等指标连续多年保持全国首位。
(二)市场主体金融服务覆盖率高,获得感显著增强。截至2024年2月末,全辖(全省不含宁波,下同)小微活跃主体融资覆盖率超过40%1,相当于每3家正常经营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至少有一家得到银行融资支持;其中专精特新和创新型中小企业的融资覆盖率更是高达70%以上。在农村,仅农商银行3—30万元普惠小额信用贷款就已通过“无感授信”覆盖90%以上的农户。浙江668万个体工商户整体带动就业超1300万人,全省个体工商户贷款余额1.8万亿元,已服务超300万户次。浙江小微、“三农”等市场主体金融服务获得感显著增强。
(三)“小法人做小微”的“两小”特色鲜明。从供给结构看,全辖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中55%由小法人银行提供,高于全国平均11个百分点。40家、约1/3的法人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占本行贷款结构超过70%。城商行、农商行长期坚守普惠领域,“三品三表”“三看三不看”2等模式全国复制推广,形成了“大型银行政策性带动利率下行、小法人银行深耕普惠服务下沉”的浙江普惠金融市场生态格局。
(四)先行先试成果丰硕,多项“浙江探索”全国推广。数字普惠领域,得益于“数字浙江”建设所积累的丰厚土壤,搭建浙江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获评全国中小企业信用融资服务平台评选第一名。服务模式方面,率先推广移动办贷,部分机构100万元以下贷款移动端首笔替代率已达85%。产品创新方面,探索生物活体抵押贷款、生猪保单信用贷款、共有厂房“按份额抵押”贷款、标准地抵押贷款、“权票”质押贷款等多项产品创新。多家大中型银行分支机构承担总行全国性普惠领域产品创新试点。浙江碳账户金融、小微金融助富联盟等项目均被列为共同富裕示范区最佳实践。
(五)初步建立既“普”又“惠”金融服务体系。目前全省银行保险机构网点20463个,2016年即实现基础金融服务“村村通”。小微金融专营化体系、内部考核机制、监管评价体系持续完善,以“合规即免责”为导向推进尽职免责落地成效明显。发挥大型银行“头雁效应”,推进政策性转贷款、无还本续贷等模式,降低普惠贷款利率和转贷成本。5年来,全辖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下降2.49个百分点,通过无还本续贷机制为小微企业节省转贷成本365亿元。
踔厉创新 破解小微金融三大瓶颈
信息不对称、缺抵押担保、转贷成本高是小微企业获取金融服务时普遍面临的痛点、难点、堵点。对此,浙江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率先探索,通过制度改革、模式创新,为破解三大瓶颈提供了可推广可借鉴的浙江实践。
(一)聚焦信息不对称难题,牵头搭建浙江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信息不对称”是“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症结所在。2019年以来,我局依托“数字浙江”建设基础,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省大数据局等部门牵头建设浙江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大力推进政府公共数据行业共享应用,以“数据服务”为小微企业融资注入新活力。平台具有信息共享、供需对接和业务支持三大主要功能,目前已融合58个省级部门公共数据,支持银行信贷业务近70%的数据需求。3年多来,平台累计为企业(个体工商户)授信34万笔、24万亿元;其中,17.2%的企业为首贷户,93.3%的贷款为普惠型小微贷款,纯信用贷款占26.2%、高于以往近10个百分点。
(二)聚焦抵押担保难题,推进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改革。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是普惠金融的重要基础设施,是解决普惠客群融资抵押物不足的有效途径。2019年以来,针对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省市县三级法人、资本分散、规模效应差的制度性缺陷,我局向省委省政府积极建言,推动全省政府性融资担保改革取得实质进展:2021年,浙江省政府出台《关于深化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体系改革切实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发展的意见》,聚焦支小支农的原则,整合县级融资担保机构资源,逐步向省市两级担保体系过渡,以寻求放大倍数和风险防控的最佳组合,推动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与普惠金融服务的精准对接。同时,探索批量担保、见贷即保、全流程线上担保贷款等模式创新。截至2023年末,全辖银担合作支持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286亿元,同比增长22.59%。
(三)聚焦转贷续贷成本问题,推进还款方式创新。针对小微企业贷款到期后转贷续贷的过桥成本高的问题,2012年,我局率先推动机构开展还款方式创新,突破了贷款到期必须先还款才能再借款的传统模式,大幅降低了企业转贷成本,随后在全国推广。此后,我局持续推进无还本续贷、年审制、随借随还、循环贷款等模式,并整合形成“连续贷+灵活贷”机制。截至2023年末,全辖无还本续贷余额1.24万亿元,连续多年保持50%以上的续贷率;“连续贷+灵活贷”占企业流动资金贷款比例已超过60%。5年来全辖银行机构通过无还本续贷累计为企业节约转贷成本约365亿元,节约的时间成本更是难以估量。
差异化细分
聚焦重点提升服务精准性
普惠金融涉及千家万户,不同地区和群体的需求差异很大。对此,浙江银行业保险业围绕重点地区、重点群体特点和核心需求,分层分类推动差异化细分工作,提升服务精细化、精准性。
(一)针对重点县域,“一县一策、一县一品”差异化金融支持。建立包括信贷支持、考核激励、内部定价、监管评价的山区海岛县差异化金融支持机制,针对山区海岛县全部制定“一县一策”金融支持方案及任务清单,助力缩小地区发展差异;山区海岛县贷款增速已连续3年超过全省平均。围绕地理标志等县域核心产业,推动地理标志使用权企业主体融资对接全覆盖;鼓励保险机构优化特色农业保险、安责险、货运冷藏险等产品设计,缓释地理标志企业产供销全链条生产经营风险。“一县一品”创新地方特色农险,支持地方特色农业经济发展。2023年新开办杭白菊完全成本保险、茭白价格指数保险等地方特色农险17个,全辖累计开办地方特色险种120余个,是全国农险险种最多的省份之一。截至2023年末,全辖农业保险为农户提供风险保障620.4亿元,同比增长12.4%,近3年为4.6万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风险保障337.5亿元。
(二)针对不同类型市场主体,分层分类定制服务方案。针对小微企业点多面广、服务分散的现状,我局围绕小微园区、供应链型、科技创新型、吸纳就业型等4类重点小微企业特点和需求,出台差异化细分工作方案。一是对小微企业园区,建立伙伴银行、伙伴保险机制,推进入园企业分类建档和授信工作,截至2023年末,全辖银行机构共为小微企业园及入园企业提供授信4673.05亿元,贷款余额2794.29亿元、同比增长22.79%。二是对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小微企业,突出“一企一链一方案”“以大带小”。三是对科技型小微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覆盖+增值服务”方案。四是对吸纳就业型小微企业,合理拓宽个体工商户服务边界,将非持证的个体工商户贷款增长情况纳入小微金融服务监管评价,并在台州地区探索个体工商户金融服务集成改革。此外,对外贸型小微企业,开展“千团万企”金融顾问服务团综合金融服务,外贸出口信保渗透率高于30%;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建档评级全覆盖并持续提升授信覆盖面。
(三)针对个人群体,聚焦核心需求创新专属金融产品。在农村地区,大力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在农户普惠小额贷款授信基本全覆盖基础上,全辖推广“农户家庭资产负债表融资模式”,实现授信精准提额。目前已为六成以上农户建立家庭资产负债表,通过该模式为超过三成农户提供授信,户均授信超过20万元。在城区,结合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集成改革,聚焦灵活就业人员、创业人群等群体分类施策,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均等化。如,省级部门联动探索技能金融价值转化路径,以“技能共富贷”等专项金融产品为抓手,推动建立技能人才综合金融服务体;温州、湖州等多地银行机构结合新市民积分信息,建立新市民信用评价模型并推出“新市民贷” ;杭州大力推进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等专属灵活型保险,并将“西湖益联保”普惠型商业补充医疗保险拓宽至新市民群体,目前新市民投保占比已超20%;义乌探索灵活就业人员政策性保险改革等。2023年,全辖法人银行推出的新市民专项信贷产品已达250多个。
深化融合
响应需求转变服务模式
浙江银行业保险业积极响应经济转型和时代需求,围绕数字经济、“两山”实践、“千万工程”“最多跑一次”等战略部署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加大融合创新,加快服务模式转变。
(一)“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主动便捷高效。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支付和消费场景发生巨大改变,金融服务模式从线下到线上、从被动到主动。数据增信、智能画像、移动/线上办贷、自动审批,打破传统信贷模式下的风险控制靠经验判断、业务办理受时空限制的局限,批量获客、预授信、白名单、秒申秒贷等模式已成常态。不动产抵押登记跨地市异地线上办理、非伤人交通事故快速处理等多跨场景协同应用,卫星遥感、影响识别、GPS定位、无人机技术等深入运用,极大提高金融服务效率。贷款、投保、理赔等业务“一次都不用跑”,大幅提升群众金融服务获得感。仅不动产抵押登记线上办理一项,由于办理时长从原来同城5—8天(异地10天以上)压缩到5小时以内,已累计为企业节约成本超40亿元。目前,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已创新上线农户e贷、云小贷等“一键秒贷”产品200余个,银行完成主动授信超4000亿元。
(二)“绿色+普惠”,促进小微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银行保险机构将绿色金融的标准融入普惠金融服务,推出与碳排放强度相匹配的绿色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衢州依托六大碳账户体系,推出 “减碳贷”“零碳贷”等碳账户信贷产品35款,推出碳账户保险产品10余款。湖州分局探索建立绿色保险统计制度、绿色普惠金融评价与服务体系、银行机构ESG监管评价指标体系,当地银行推出依托碳效等级评价的“小微碳效贷”、将ESG与企业信贷信用评级相结合的“绿色小微快贷”等小微企业专属绿色金融产品。丽水地区推进气候投融资试点,将林业碳汇交易引入乡村“零碳”金融网点建设,已建成“零碳”金融网点6家,涉及林业碳汇交易302.9吨。2023年,全辖保险公司碳保险业务提供风险保障1538亿元。
(三)“融资+融智”,探索创业者综合金融服务模式。深耕产业提供“融智”服务方案,助力企业优化财务管理、拓宽销售渠道。组织金融机构优秀骨干,并邀请外部专家顾问,为小微企业提供咨询顾问服务和专题培训,加强企业家财务管理、金融风险防范培训教育。台州银行等将客户经理培养为“行业专家”,深耕塑料模具、瓜果等50多个地方性特色行业,发挥银行信息优势、地缘优势,为小微企业构建供应链“信息流、物流、现金流、商流”四流合一的“生意圈”平台,提供“融资+融智”的普惠金融综合服务。
(四)“金融+政务”,发挥网点优势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银行保险机构创新服务模式,发挥网点、自助机具等渠道优势,公益代办社保、医疗等政务类服务。部分银行设立政务代办专窗,目前覆盖全省99%的县(市、区)和97%的乡镇,如全省农信系统社保代办业务覆盖3000多个网点。在小微企业集聚的台州等地建立专区,依托电子营业执照为个体工商户提供开店引导、证件办理、金融服务、店铺转让等一站式服务。
(五)“金融+场景”,便利化、权益化支持消费。围绕购房、买车、装修、留学以及在线消费等重点场景定制消费金融服务方案,改善消费者服务体验。如通过在线购车分期、实时授信车贷、汽车金融下乡活动、优化保险赔付等方式,助力新能源汽车消费。提升外卡消费便利性,推动ATM小面额取款、“零钱包”等惠民活动,以便利支持消费。多家银行与头部电商、第三方支付平台合作,提供分期满减、定向联合促销等惠民活动,或为银行卡用户减免信用卡分期费率,提供免息券、折扣券等权益,通过优惠活动刺激消费需求。
2023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作为未来五年的行动纲领。普惠金融也作为五篇大文章之一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相关部署,经省委深改委会议审议,3月15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浙江监管局联合宁波监管局和省委金融办、人民银行浙江省分行、浙江证监局、宁波证监局等六部门印发《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方案》。下一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浙江监管局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等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观察新发展理念,深入推动构建具有浙江特色的现代普惠金融体系,更好助力高水平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
作者: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浙江监管局